首页   |   林业经济学
中国土壤资源

具有农、林、牧业生产力的中国各类土壤的总称。中国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拥有种类繁多的土壤,它们直接或间接地生产大量农、林、牧、副产品,为国民经济建设和保证人民生活作出巨大贡献。根据1992年统计资料,中国土地总面积为9.60亿公顷,其中有农耕地约1.33亿公顷,林地约2亿公顷(包括全林覆盖地1.20亿公顷,次生疏林地0.67亿公顷),草地约4.07亿公顷(包括东北西部、内蒙古、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原及北方的天然草场约3.34亿公顷,南方草地6666.7万公顷,人工草场666.7万公顷),其余约2.20亿公顷为雪山裸岩、水面、城市、村镇居民点及道路等。

主要农区土壤资源

1.33亿公顷耕地中,水田面积为3179.6万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23.9%;旱耕地为10072.4万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75.7%;水浇地2278.4万公顷,占总旱耕地面积的22.6%。现对主要农区的土壤资源论述如下:

平坦耕地

指冲积平原,河湖平原,沟谷平原中的平坦耕地面积及其土壤资源。

黄淮海平原的耕地及土壤资源

黄淮海平原由黄河平原、海河低平原与黄泛—淮北平原三部分组成,总耕地面积为2666.7万公顷,人均耕地0.11公顷。本区占全国耕地的20%,一年二熟,其中中产田占45%,低产田占33%,高产田22%。高产稳产土壤主要分布于京汉铁路沿线的复合冲积扇上,土壤类型主要为潮褐土,在平原高起缓岗上为褐土化潮土等。潮褐土在河北省有506.7万公顷,北京市有84万公顷,河南省有237.3万公顷,褐土化潮土在山东省有466.7万公顷,河南省有416万公顷,北京市有3.33万公顷。中产土壤大都为潮土,低产土壤主要有盐化潮土、碱化潮土、沙土、风沙土、沼泽化潮土与沼泽土;中、低产土壤在各省均有分布。

长江中、下游平原岗丘区的土壤资源

包括长江下游平原、沿江平原与中、下游的洞庭湖、鄱阳湖、巢湖、太湖等四湖平原和江汉平原,耕地总面积为1613.3万公顷,人均耕地0.095公顷。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本区耕地中有水田1020万公顷,旱地588.4万公顷(其中有水浇地133.3万公顷),平原耕地面积占75%。太湖—杭嘉湖平原有耕地222.8万公顷,以水稻土为主,还有潮土(包括桑基用潮土)及沼泽化土壤,江淮的缓和丘岗地以黄褐土为主,还有少量黄棕壤,坡耕地约97.3万公顷。江淮平原耕地也以水稻土为主,并有潮土、沼泽土(占8%)。四湖及江汉平原的耕地面积约533.3万公顷,以水稻土为主,其次有沼泽土与灰潮土(包括沙岗地灰潮土)。鄱阳湖平原地区有棕红壤、灰潮土与黄褐土,平原中以潴育水稻土为主。

东北平原区的土壤资源

本区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及内蒙古呼盟等地,总耕地面积1640万公顷,占全国耕地12.3%,人均耕地0.17公顷。一年一熟,本区有黑土耕地443.8万公顷,黑钙土耕地158.9万公顷,白浆土耕地406.7万公顷,其中白浆土属低产土壤。

湘赣丘陵区的土壤资源

以湖南、江西两省为主体部分的中亚热带湘赣丘陵区,耕地面积有866.7万公顷,人均0.08公顷,属双季稻区。土壤主要为红壤、水稻土及灰潮土,红壤在江西有1053.3万公顷(其中耕地26.2万公顷),在湖南有860万公顷(其中水稻土有52.7万公顷),还有各种类型的水稻土。灰潮土在江西为12.7万公顷,丘陵地红壤适种桑、油桐、油茶、柑橘等经济植物,还有很大面积为疏生马尾松林、林下生长草类与灌木。

华南丘陵区的土壤资源

岭南沿海地区有耕地753.3万公顷,因人口密集,人均耕地仅0.054公顷,本区气候暖热,农作物年可三熟,蔬菜可收8~10季,蚕桑收7~8次,采茶7~8次,是国家重要甘蔗、香蕉、菠萝等热带果品产区,赤红壤上盛产龙眼、荔枝等名优特产。

黄土高原耕地土壤资源

在黄土高原43万平方公里中,有耕地933.3万公顷,主要土壤为黄绵土、土、黑垆土等,其中土较稳产,黑垆土属中产土壤,黄绵土大都为低产土壤。陕西省的土有176.36万公

顷,黄绵土在陕西省有647.8万公顷,甘肃省有105.6万公顷,山西省有88.4万公顷,加上宁夏的,共有耕地1138.69万公顷。本区黑垆土耕地有173.3万公顷。在汾河、渭河谷地多分布潮土与盐化土壤。

四川盆地及秦巴山地的耕地土壤资源

四川盆地及秦巴山地有耕地1113.33万公顷。其中,成都平原与陕南河谷地区为平坦肥沃耕地。全区水田有429.92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38.6%,旱地有682.92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61.3%。水稻田在成都平原分布较多,产量较高;在紫色丘陵沟谷中亦有零散分布,但大都为低产冬水田。旱耕地主要为分布在丘陵的紫色土上,仅川东地区就有390.53万公顷。

西北干旱区及青藏高原区

西北干旱区面积为272万平方千米,其中有耕地420万公顷。主要耕种土壤有灰钙土、草甸土和少量灰漠土。此外,由坎儿井灌溉形成的灌漠土在新疆有22万公顷,在甘肃西部有66.67万公顷。大都为高产稳产土壤。青藏高原高寒区的耕地共有73.33万公顷,主要集中在拉萨河谷及山南地区,土壤类型为高山草甸土、山地灌丛草甸土和潮土。这两个区的耕地面积虽小,却能在干旱与高寒情况下发展农业生产,且有一定生产力,为本区国民经济建设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起到重要作用。

坡耕地与梯田耕地土壤资源

全国坡耕地面积近4666.7万公顷,其中8~25°坡耕地占29%,25°以上坡耕地占5.5%。南方的坡耕地以黄壤、红壤、赤红壤、砖红壤、黄棕壤、紫色土为主;北方的坡耕地以棕壤、褐土、黄绵土、黑垆土为主。全国梯田耕地约有666.67万公顷,其中1/6为旱耕地,其余大都为梯式水田(主要分布在南方红壤、黄壤山区)。尚有较多陡坡耕地。因土壤侵蚀严重,生产力很低,应通过综合治理,及早退耕还林。

牧业土壤资源

中国的牧业土壤资源可分两大系统:农区牧业土壤和草原区牧业土壤。①农区牧业土壤。农区各类土壤上种植的农作物,可利用其副产品(如茎叶、糠麸等)和加工产品用来做牲畜饲料。在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农田中可轮种豆科和禾本科牧草,作为家畜饲料。②草原牧业土壤。中国的天然草场在东北西部和内蒙古草原分布最广,土壤类型有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灰钙土及漠土等,约有2亿公顷。青藏高原原面上的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亚高山草原土、高山草原土土的高寒草被,都是以蒿草草甸草原植物为主的天然草场,面积达1.33亿公顷,可放养牦牛与藏羊等。在南方红壤、黄壤丘陵山地,天然林采伐后生长的次生自然植被,大都为草类及灌丛,面积约0.667万公顷,但这些草被可食性较差,载畜量较低,需要采取改良措施,才能提高载畜量。南方中山上的山地草甸土,草被较好,但亦有季节性过冷过湿的问题。全国经改良的天然草场和人工草场约有666.7万公顷,草质好,载畜量高,是今后草场经营的方向。

林业土壤资源

中国东北地区(黑龙江省与内蒙古东部)大兴安岭落叶松林下的棕色针叶林土约有0.1亿公顷,西南高山地区也有分布,生长红松阔叶林的暗棕壤在东北山区分布广泛,面积达1.59亿公顷,在西南高山区约有144.67万公顷。南方全林覆盖的天然林主要见于较高山区,以黄壤、黄棕壤为主。人工林以疏生松林为主,林下散生草类与灌木。西北较高山区天然林以云杉、冷杉为主,土壤为灰褐土,全林覆盖的土壤面积为1.2亿公顷,疏生草类和灌木的次生林的面积有0.667万公顷以上。说明中国森林土壤资源十分丰富,当前,人工造林与封山育林任务巨大。

生产土、特、名、优产品的土壤资源

果木生长发育对土壤性状和生态环境的要求较高。中国有许多生产名、优、特产果品的土壤资源,如砖红壤、赤红壤及该区的灰潮土上盛产龙眼、荔枝、菠萝、香蕉等。热带砖红壤是种植橡胶、香茅、咖啡、可可的基地。中亚热带的红壤盛产柑橘、茶。云南山原红壤上生长的烟草,品质特优。弥猴桃原产中国黄壤、黄棕壤林地内,品质优良。暖温带的棕壤、褐土及潮土是苹果、梨、枣、核桃、板栗、山楂、柿、桃等名优干鲜果类的适生土壤,如深州的密桃,砀山和莱阳梨,三十里铺苹果等均生长在这些土壤上。近年来,苹果已向较干旱的黄绵土上种植,品质和产量均较好。新疆灌溉漠土及其生态环境条件下生长的多种瓜、果、葡萄等都是名优特产。在各种土壤上还有不同的中草药材资源,如吉林省暗棕壤上生长的人参是当地特产。

有待改良利用的土壤资源

土壤是可变的自然资源,人为合理利用可使土壤愈种愈肥;在不合理利用管理下,则导致土壤性状变劣,如产生土壤次生盐化,严重水土流失及风力侵蚀等,甚至成为不毛之地。应采取适当措施进行治理。

土壤盐碱化及土壤次生盐化

中国不同盐化程度的土壤约有0.33亿公顷,其中,约有666.7万公顷是盐化或碱化的耕地土壤,有的是由于矿化地下水上升引起积盐,也有因气候及土壤干旱引起土体普遍积盐。前者可通过降低地下水位、洗盐排水、施肥等综合措施来改良,碱化土壤一般须经化学改良方能奏效,有些轻度碱化土壤,采用简易措施,如施磷石膏数年后也能收效。

防治土壤风蚀与水蚀

中国境内水土流失十分严重,黄土高原区约有43万平方公里的土壤严重水土流失,每年平均输入黄河泥沙16亿吨。黄土高原的重点来沙区是沙黄土区,主要来自无定河流域为主体的陕北地区;实践证明,经过造林种草恢复植被,结合必要的工程措施,以小流域为单位进行综合治理后,就能减少水土流失,使生产逐步发展。中国南方红壤丘陵区,尤其花岗岩区的水土流失亦很严重;试验证明,种草、育林(防止铲草皮),全面恢复林木与草被,就会减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条件。红壤区红土丘陵的水土流失较轻,应将各个地形部位合理安排农、林、牧业,并把丘陵间洼地全部封起来,修筑山塘、水坝,保蓄降水。在生产结构上,宜采取以短(饲草)养中(种植当年作物)、养主导产品(如柑橘),并在山丘顶部植树造林。这样短、中、长结合,会使治理区很快受益,使农、牧、林、果、渔结合,不仅经济上受益,水土流失也会得到制止。中国有1.07亿公顷的风沙土资源需要治理,各地已积累许多好经验(见风沙土、风沙土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