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
首页   |   百科问答   |   种植百科
要想施肥减量,这些原理一定要懂
种植百科 2021-04-29 17:19

曾有谚语云:“庄稼要好,肥料要饱”,化肥既是农业粮食产量的保证,也是影响环境水质达标的“元凶”。要想化肥保证产量的同时,真正做到减量,这些科学施肥的原理一定要懂。

千库网_金秋中午水稻金黄农田摄影图配图_摄影图编号170951

一、什么是最小养分律?

作物产量受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所控制,作物产量的高低则随最小养分补充量的多少而变化。1843年,李比希在其所著的《化学在农业和生理上的应用》一书中提出了“最小养分律”。这一理论认为:作物产量主要受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所控制,作物产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最小养分补充的程度,最小养分是限制作物产量的主要因子,如不补充最小养分,其他养分投入再多也无法提高作物产量。例如,氮供给不充足时,即使多施磷和其他肥料,作物产量仍不会增加。

我国农业生产中最小养分的变化趋势如下:

1.20世纪50年代,我国农田土壤普遍缺氮。

2.60年代,磷成为限制作物产量提高最小养分。

3.70年代,土壤中钾的耗竭加剧,我国长江以南钾成为最小养分。

4.80年代以后,土壤中微量元素的缺乏严重阻碍作物产量的提高,微量元素成为最小养分,其中缺乏面积较大的微量元素主要是锌、硼、铝。

二、什么是报酬递减律?

报酬递减律原为一个经济定律,早在18世纪后期,首先由欧洲的经济学家杜尔哥( Turgot)和安德森( Anderson)同时提出的。由于它正确地反映了在技术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因而作为经济学上一个基本法则,在工业、农业及牧业生产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报酬递减律的含义:“从一定的土地上所得到的收获,虽是根据在该土地上所投入劳力和资本数量的增大而增加,但达到一定限度后,随着单位劳力和资本的再增加而报酬的增加却在逐渐减少”。

根据肥料学中报酬递减律的定义:当某种养分不足成为进一步提高产量的限制因子时,合理施用肥料,尤其是施用化肥,就可以显著提高作物的产量。但是当施肥量超过一定用量时,单位施肥量增加的产量有下降的趋势。

根据作物产量与施肥量之间的关系,在连续递增施肥剂量的情况下,会出现直线、曲线和抛物线三种肥料效应模式;在其他技术条件不变的前提下,随着施肥量的递增达到一定数量以后,必然会出现报酬递减现象。

1.当施肥量较低时,作物产量与施肥量呈近似直线而不是简单的直线关系。

2.当施肥量在一定的适量范围内,作物产量与施肥量之间的关系不是呈简单的直线关系,而是按米氏方程式所表示的曲线关系。

3.当施肥量超过适量范围时候,原来对作物增加有利的因素,就可能转化为有害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增施肥料不仅不能增加产量,相反,还会降低产量。基于这种关系,费弗尔提出了表示肥料效应全过程的抛物线模式。


评论
0 人评论
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