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镇(古称阳城)的周公测影台,是二十四节气诞生的实物见证,也是二十四节气农耕民俗等文化的核心策源地。
矗立在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镇的周公测影台不仅是中国最古老的天文台,也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还是用土圭之法确定二十四节气“两至两分”真实的、最早的实物见证。
西周时期,随着中原地区农耕文明的发展,中华先民又经历了一场历法的改革。人们通过对太阳运行的规律即气候、物候变化的观测,最终确定了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出现的“两至两分”四个节气,即夏至、冬至、春分和秋分。在中国最早的四个节气形成过程中,西周初年周公妲旦在崇山下的阳城进行的测影活动是“两至两分”的开端。
西周初年,周武王在确定了中原核心地区的崇洛为“天地之中”的重要地位后,不仅在此建立了东都洛邑以统治中原,也极大促进了天文历法的发展。
对于周公为何以“天地之中”的嵩洛地区来测日影、定“两至两分”,其深层次的政治原因还在于中原嵩洛地区特殊的地位。西周时,“天地之中”的嵩洛地区是当时的东都所在地,这里不仅是西周的两大政治中心之更是当时的经济和文化中心。所以,在此测日影、定历法可以促进人口最密集的中原地区农业的发展,进而可以巩固西周的统治基础。
之后,春秋时期则进一步确立和光大“两至两分”,经中华先民的不断发展,在秦汉之时二十四节气终于确立起来。
从周公测影确定“两至两分”之后,告成镇便成为中国古代天文观测和制定历法的中心。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以此为观测中心,制定了闻名于世的《大衍历》,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历法。元代时元世祖忽必烈入主中原后,为了促进农牧业生产,命太史令王恂及郭守敬等人进行历法改革。郭守敬因此创制了新的天文仪器,还组织了规模空前的“四海观测”,在全国27个地方建立了天文台或观测站,测验各地的夏至日影、冬至日影、昼夜时刻及日月星辰运动等天文现象。
现今登封告成的观星台,就是元代所建的观测中心。观星台是制定世界先进历法《授时历》之地,这也标志着二十四节气文化趋于成熟。
经过郭守敬、王恂等人在观星台的长期观测与推算,终于在至元十八年(1281年)颁布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此历求得的回归年周期为365.2425日,合365天5 时49分12秒,与今世界上许多国家使用的阳历(《格里高利历》)相当。《格里高利历》是1582年由罗马教皇格里高利颁行的历法,比《授时历》晚300多年。如与现代科学推算的回归年周期(365天5时48分46秒)相比,《授时历》仅相差26秒。僧一行与郭守敬在周公测影台进行的历法实践,证明了周公测影台不仅是中国最早的历法孕育之地,而且是中国几千年来测影和制定历法的核心。
由于所得到的一个回归年无比精确,从而为二十四节气的精准划分和确定起到了关键作用。因此,观星台也是二十四节气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观星台及周公测影台1963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被国家正式确定为“中国天文博物院”。2010年8月1日,包含观星台在内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登封的世界级名片。
登封市还筹备建成“登封二十四节气展示馆”,收集各类二十四节气实物数千件,展馆于2020年被列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示范馆。
对中国人来说,“二十四节气”是我们时间制度整体的一部分,它是指导我们包括农业在内的创造生活资料的一切活动的时间节律,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奥和人文精神。
“二十四节气”融合四季,贯穿全年,广为实践,流布全国,影响世界。其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富含中国人特有的哲学思想、思维理念和人文精神,具有广泛的参与度和社会影响力,引发世人的关注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