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
首页   |   百科问答   |   生活百科
是蝙蝠威胁了人类,还是人类伤害了它?
生活百科 2022-05-06 12:18

近几十年来,蝙蝠在各类新闻报道中总是背着“黑锅”出现。可是在自然界中,如果没有人类的恶意破坏,蝙蝠其实从不主动攻击或咬伤人类。在美国,几百万蝙蝠与都市居民和谐共存。在我国,过去也经常能看到成群蝙蝠在夏季夜空翩翩飞舞。

蝙蝠在生态、经济、科研及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然而,在人类占主导的世界,蝙蝠的生存正面临严峻挑战。蝙蝠种群数量在近几十年急剧下降,村庄原来经常出没的蝙蝠消失得无影无踪。

蝙蝠种群数量为何下降?哪些人为因素可能给它们带来危害?

185f9ee06b696be7617acdc636633b0

过度捕杀

一些发展中国家居民猎杀蝙蝠,用于烹饪佳肴、缓解疾病、制作装饰或预防病毒。狐蝠平均体重约200克,肌肉丰富,被视为上等野味。非洲加纳人喜爱食用黄毛果蝠,当地蝙蝠产业链发达,有集贸市场、猎户、商贩及消费群体,每年有超过12万只黄毛果蝠远销城镇。

印度尼西亚婆罗洲人将马来大狐蝠的肉和肝当作灵丹妙药,2003年仅1月就有4 500只马来大狐蝠被当地人购买。食用蝙蝠的现象在我国南方局部地区也存在,笔者于2010—2015年在广西开展蝙蝠调研,发现当地商人向村民收购大蹄蝠进城贩卖。尽管我国居民极少食用蝙蝠,但据报道,大长舌果蝠、大狐蝠、棕果蝠和果树蹄蝠也曾进入人们的餐桌。

蝙蝠体内携带大量病毒,食用蝙蝠无疑存在相当大的患病风险。近年,我国政府高度重视野生动物保护。蝙蝠作为野生动物的一员,猎捕、杀害、出售及食用蝙蝠将触犯相关法律法规。

生境退化

森林采伐、围湖造田、修建房屋、铺设道路,这些人为活动可能导致蝙蝠的觅食生境退化,难以供给充足的食物。生境退化对于植食性蝙蝠的影响较弱,但却加剧了它们与果农的冲突风险。生境退化对于食虫蝠的影响较大。食虫蝠偏爱在原始森林周边捕捉昆虫,远离耕地、沼泽和人工草地。森林砍伐导致许多原生植被消失,原始森林出现退化,食虫蝠物种多样性随之降低。当生境中原始森林低于47.81%时,食虫蝠物种多样性将会急剧下降。

栖息地干扰

栖息地是蝙蝠交流、繁殖和冬眠的家园。蝙蝠白天成群“宅家”,人类对栖息地的干扰极易造成种群数量下降。许多植食性蝙蝠和食虫蝠选择树洞或树叶作为栖息地,森林砍伐导致它们已无容身之地。在亚洲、非洲及南美洲等地,人类对蝙蝠栖息洞穴的干扰令人担忧。据统计,我国许多洞穴被旅游开发,严重干扰了洞栖蝙蝠。人类采集石灰岩直接毁坏蝙蝠家园,这对于妊娠期的母蝠犹如经历一场浩劫,因为孕育幼蝠需要温度、湿度极佳的“育儿所”。洞穴探险与游玩打闹,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轻微干扰,也将引起冬眠蝙蝠提前苏醒与惊慌飞行,导致它们浪费能量,最终可能难以熬过寒冬。

全球气候变化

近百年来,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升高了约0.6℃,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人类活动释放的温室气体造成的。温带蝙蝠一般在秋季交配,雌蝠储藏精子入冬,春季受孕产仔。全球气候变暖将可能误导雌蝠提前分娩,错失食物高峰季节。英国科学家连续9年追踪马铁菊头蝠的繁殖规律,发现春季温度每增加2℃,幼蝠就会提前18天出生。更离谱的是,全球气候变暖导致西班牙境内大鼠耳蝠在冬季产仔,创造蝙蝠产仔最早纪录。为了寻找气候适宜的生境,一些食虫蝠向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移动,这好比中国近代的“闯关东”。然而,空间移动可能导致蝙蝠因摄食不足而中途死亡,可能加剧种间争斗导致两败俱伤,也可能增大被猫头鹰猎杀的风险。一些热带植食性蝙蝠由于食性特化,选择继续待在“老家”,然而它们却在夏季高温下被热死。

生物入侵

野生生物经过长期竞争、捕食和互利共生,形成相互制约、彼此依赖的食物网。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引入外来物种,将打破本土生物多样性,导致食物网急剧变化。目前,至少50种蝙蝠面临入侵生物的直接或间接威胁。在英国,看似温驯的家猫能够猎杀30种蝙蝠。在澳大利亚,入侵种白环蛇导致圣诞岛伏翼种群数量锐减。山羊、家鸽、鹦鹉、蜜蜂及老鼠,这些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动物,随着人类足迹渗透岛屿,也引起当地蝙蝠栖息地受损、食物多样性降低。入侵植物对蝙蝠的栖息、飞行和觅食也构成潜在威胁。近些年,北美几百万只冬眠蝙蝠丧失生命,研究人员发现导致蝙蝠死亡的锈腐假裸囊子菌很可能通过人类活动由欧洲引入北美洲。

环境污染

常见的环境污染包括化学污染、光污染和噪声污染。蝙蝠是夜行性昆虫的天敌,是花粉和种子的传播媒介,它们以湖泊、水库和沼泽等作为饮用水源,是杀虫剂、保果药和工业污染物的高危暴露群体。尽管有机氯农药在20世纪70—80年代被世界各国强行禁止,但残留的有机氯农药仍然富集于大部分蝙蝠体内,引起蝙蝠中毒死亡或生理功能损伤。此外,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剧,泛滥的灯光和人为噪声引起光污染和噪声污染,严重影响蝙蝠的生活节律和食物获取。尽管灯光能够吸引昆虫,为少数蝙蝠提供捕食机会。然而,大部分蝙蝠会因对灯光高度敏感而躲避灯光。人为噪声可降低蝙蝠的声呐探测性能,增加捕捉昆虫的难度,降低蝙蝠捕食效率。

冲撞事故

风能设施和交通车辆经常引起蝙蝠冲撞事故。节能型风力发电机一般建于高山,周边绿荫环绕,蝙蝠可能误把风能设施当作栖息地、觅食地、迁徙中转站及“相亲场所”,误导蝙蝠与风能设施冲撞致死或充血而亡。风能设施已经造成欧美数十万只蝙蝠死亡。另外,蝙蝠也是交通事故的受害者。食虫蝠在夜间沿着公路活动,飞行高度和速度较低,容易与车辆发生碰撞致死。据统计,因撞车死亡的蝙蝠可能只占当地种群的5%,但该数字可能被低估,因为蝙蝠尸体容易被道路维护工人及时清除。综上所述,尽管蝙蝠在夜晚活动,但他们仍然受到严重的人类干扰。其实,人类与蝙蝠和其他野生动物共同生活于地球,相互联系、彼此依赖。只有理性看待和解决野生动物与人类的潜在冲突,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构建稳定、健康、绿色的美丽家园。

评论
0 人评论
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