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粉病是小麦的常见病害,随着耕作制度和生产条件的改变,尤其是随着种植密度的提高和水肥施用量的增加,小麦白粉病发生区域扩大,严重程度增加。病害发生麦田一般可减产10%左右,严重田块可达20%~30%。
小麦白粉病在苗期和成株期都可发生。该病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可为害叶鞘、茎秆和穗。病害刚发生时出现黄色小点,而后逐渐扩大为圆形或椭圆形的病斑,并出现白色粉状霉层(分生孢子),霉层渐渐变为灰白色和浅褐色,后期产生许多黑色颗粒(闭囊壳)。
小麦白粉病的病菌为不禾本科布氏白粉菌。该病菌为专性寄生菌,须在活的小麦上生存。病菌主要在气温较低地区的自生麦苗或夏播小麦上进行侵染繁殖和越夏。病残体上的闭囊壳也可在低温和干燥的条件下越夏。江苏省夏季高温多雨,其越夏初始菌源主要来自于其他地区;冬季气温温和,秋季传入的小麦白粉病菌能在本地越冬,从而在春天进行繁殖和侵染。
影响小麦白粉病春季发生主要有以下因素:
气候条件。冬季和早春气温高,田间墒情好,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和侵染,病害发生早。3月中旬至4月下旬,适温、高湿、寡照气候条件可促进白粉病病情快速发展。5月温度较高,雨量适中,进一步加重白粉病的发病程度。
栽培方式。江苏省大部分地区水稻收获期比过去明显推迟,导致腾茬晚,影响了小麦的适期播种。小麦播种时气温偏低,导致用种量大,田间麦苗密度普遍较高,通风、透光条件差,麦苗个体长势弱,有利于白粉病的发生。氮肥使用量大,有利于病害发生。田间排水条件差、湿度高,病害发生加重。
品种抗性。目前主栽品种大多不抗病,只要气候条件适宜,均可造成白粉病严重发生。
在防治上应采用以下防治技术。
农业防治。适时适量播种小麦,控减基本苗,降低麦田群体密度,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搞好三沟配套,排水降渍,营造不利于白粉病发病的环境。(2)选用耐抗病品种。郑麦9023、扬麦20等对小麦白粉病具有较好的抗性,可有效减轻病害的发生程度和为害。
化学防治。坚持“预防为主、抓小治早”的策略,单独防治,防治时间尽量选择发病初期,不能等到穗期与赤霉病兼治,以利于压低发生基数、充分发挥药效。可在3月至4月上中旬在防治纹枯病时兼防白粉病。药剂品种可选既对纹枯病有效、又对白粉病有效的三唑类药剂。在白粉病重发年份,要加足防白粉病的药剂用量。防治小麦白粉病可选用环丙唑醇、戊唑醇、氟环唑、乙嘧酚、醚菌酯、吡唑醚菌酯等。化学药剂防治过程中要做好不同类型药剂的轮换使用,以降低或延缓抗药性的产生,确保防治效果。
本文内容来自《小麦产业关键实用技术100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