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
首页   |   百科问答   |   经济社会
什么是“藏粮于地”理念?
经济社会 2023-03-29 19:37

粮产于地,地为粮基。假若失去“天下粮田”,那么我国的粮食生产就成为“空中楼阁”。

人类把土地视为自己的母亲,保护耕地资源,就是保护“口粮田”和“命根子”。只有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耕地节约制度,才能确保人类“生存之母”,有地种粮、有地产粮,也才能把14亿人口的饭碗装进由中国自己的土地上生产的粮食。

千库网_航拍云南红土地农业耕地梯田_摄影图编号237957

积极落实“藏粮于地”的新理念,基本目标可以概括为两方面:

一方面,有力守住“永久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保住“饭碗田”,筑牢粮食安全底线;

另一方面,有效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提升耕地禀赋,提高耕地产出率和产品优质率。

“藏粮于地”和“藏粮于技”是中央对确保粮食产能的新思路,是国家“十三五”规划中的新举措。它意味着我国粮食发展指导思想的转变,由偏重于一味追求粮食产量,转变为数量质量并重、质量优先的理念;稳定和持续增加农业粮食产能,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稳定增长。这为落实“藏粮于地”新理念指出了方向和路径。

首先,必须建立和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耕地节约制度。各级政府部门、相关社会组织、广大民众,以及相关市场主体都必须切实树立“保护耕地,人人有责”的意识,以实际行动爱惜土地、保护耕地、节约用地。

其次,以法律法规为武器,严禁把耕地非法变为非农用地,彻底清理“大棚房”和占用耕地建民房的违纪行为,确保任何时候都要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

再次,要有针对性地采取重大措施,主要包括:按照国家“十三五”规划的建议,大规模推进农田水利、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粮食等大宗农产品主产区建设,探索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最后,积极提升农业的标准化和信息化水平,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广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以及提供专业咨询服务,确保全国“永久基本农田”的“红线”,守得住、守得牢。

评论
0 人评论
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