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
首页   |   百科问答   |   种植百科
节水控制灌溉技术是什么?
种植百科 2023-10-25 13:49

在秧苗本田移栽后的各个生育期,田面基本不再长时间建立灌溉水层,也不再以灌溉水层作为是否灌溉的控制指标,而是在水稻全生育期,结合叶龄指标,以不同生育期不同根层土壤水分作为下限控制指标,确定灌水时间、灌水次数和灌水定额。

千库网_灌溉的蔬菜_摄影图编号313264

节水控制灌溉技术投入少、效益高、操作简单,与常规灌溉技术相比,节水控制灌溉技术在操作上有几点不同:

一是灌溉依据不同。常规灌溉依据水层多少判断是否需要灌溉;控制灌溉依据土壤含水量大小是否达到控制标准,判断是否需要灌溉。

二是灌水方法不同。常规灌溉采取“深、浅”或“浅、湿”循环交替,而控制灌溉采取“浅、湿、干”循环交替法。划分为:田面水层在20~50毫米为“浅水”,10~20毫米为“薄水”。田面水层上限不超过10毫米,土壤耕层下限为饱和含水量的80%,称为“湿润”,土壤耕层含水量占饱和含水量80%以下为“落干”。

三是灌水程度不同。常规灌溉属于充分灌溉,适时保证充足供水,不允许水稻受旱;控制灌溉则实行人为调亏,根据水稻不同生育期的生理特性,适时落干,是浅、湿、干交替灵活调节的一种间歇灌溉方式。全生育期除插秧缓苗和孕穗、抽穗、开花灌浆期保持浅水层外,其余各生育期实行浅、湿、干交替的间歇灌溉,每次灌水深3~5厘米,待自然消耗后,田面呈一定湿润状态,再灌下一次水,后水不见前水。两次灌水的间隔时间视稻田土壤的保水性能、肥力水平、生育情况和气象条件而定。

具体操作

(1)泡田期。泡田前整平耙细可减少泡田用水,一般亩减用水量13~21。用水量一般在45~50m³。结合水耙地封闭灭草。土壤含水量下限为饱和含水量的85%。

(2)返青期。花达水返青,插秧后7~10天灌第一次水,水层20毫米。结合灌水施肥。土壤含水量下限为饱和含水量的90%。

(3)分蘖期。分蘖初期灌水上限为20~50毫米水层,下限为饱和含水量的90%,降雨后最大蓄水深度不应超过50毫米;分蘖中期灌水上限为20毫米水层,下限为饱和含水量的90%,遇雨时最大蓄雨深度不应超过50毫米;分蘖末期要及时晾田,土壤含水量控制上限为饱和含水量,下限为土壤饱和含水量的80%。

(4)拔节孕穗到抽穗开花期。灌溉时下茬水不见上茬水,当土壤含水量降到饱和含水量的90%时再灌水,灌水上限水层不超过20毫米,逢雨不灌,蓄雨上限为50毫米,过多排出。(5)乳熟期。土壤水分要求是田面干、土壤湿,蓄雨上限为20毫米,下限为饱和含水量的80%。

(6)黄熟期。田间土壤含水量上限为饱和含水量,下限为饱和含水量的70%。

技术优势

一是增产效果明显,节水控制灌溉技术对水稻的根系生长、无效分蘖控制、株型及群体结构形成,具有良好的促控作用,与常规比较亩增产5%~10%;二是节水效果显著,全生育期亩节水80以上;三是抗倒伏能力强,控制灌溉水稻根深、节短、秆粗、壁厚,底部节间壁厚较常规提高30%,基部节间距比常规灌溉缩短21%,抗倒伏能力显著增强。

评论
0 人评论
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