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
首页   |   百科问答   |   生活百科
马铃薯晚疫病症状有哪些?如何防治?
生活百科 2024-01-17 15:09

概述

马铃薯晩疫病是一种全球范围内短时间内(2~14d)可对马铃薯植株造成毀灭性破坏的卵菌病害。在历史上,该病曾经造成了爱尔兰大饥荒,因其防治困难被列入我国农业农村部《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中。该病害的病原Phytophthora infestans (Mont.) de Bary最初被归于真菌,后研究发现其形态、生理生化等指标与真菌存在差异,现被归为卵菌。研究认为,马铃薯晚疫病起源于墨西哥,以A1交配型传入欧洲,后陆续在各国发现A2交配型,然而在田间该病原主要仍以无性繁殖形式存活,且变异速度快,几年内便可对杀菌剂产生抗性,并变异出极具致病力与传播力的新种。马铃薯晩疫病在科学界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对该病的深入研究为植物病理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症状 

马铃薯植株的各个组织均可发病。叶片上单个病斑的症状因发病环境条件和栽培品种而异。发病叶片早期会出现不规则形状的水渍状病斑,病斑周围组织会收缩呈浅绿色,叶片背部可见白色菌丝。浅绿色组织1天内就可变成棕褐色,白色菌丝消失。在潮湿条件下病斑继续扩大,病斑边缘或周围组织有孢子囊和孢囊梗形成的白色稀疏霉轮,病斑周围组织变成浅绿色,最终变成棕褐色。此循环可持续到整个叶片被侵染为止。茎部侵染通常发生在茎和叶柄的接合处,菌丝由叶片生长到茎部。茎部也可被独立侵染发病。茎部病症表现常呈水渍状、深色至黑色病斑。当环境相对湿度达100%、温度在12~24℃并持续8~10小时后,发病茎部可见白色菌丝。与叶片不同,菌丝可在茎部病斑上反复繁殖,且持续时间更长,可对周围植株造成持续的传播风险。块茎发病可发生在马铃薯生长、收获和贮藏期间,且在黏土里发病尤为严重。块茎病斑呈红褐色、干燥、颗粒状,与周围健康组织没有整齐的界限,病斑可从表皮向块茎内部扩展几厘米深。空气干燥时各发病组织病斑迅速干枯,白色霉状物减少或消失。

屏幕截图 2024-01-17 152013

防治措施

针对马铃薯晚疫病发病较快的特点,对早期发病的预测预报技术的研究较多。预测预报模型主要通过计算气温、降水、风速、相对湿度和日照时数等变量与发病程度的相关性对发病风险进行预测,并基于病害发生模型数据建立病害决策支持系统 (decision support systerm, DSS)。在模型预测发病高风险时期,人工或飞防喷洒杀菌剂控制晚疫病的暴发。

田间控制晚疫病的管理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避免在已发生晚疫病的田地上翌年继续种植马铃薯。如仍需种植马铃薯,需在出苗85%以上时使用有效杀菌剂至少2次,间隔8~10d,以防止晚疫病的发生。种植期间应经常到田间查看晚疫病的发病情况。

(2)避免播种带病种薯非常重要。切种过程中施用杀菌剂保护健康种薯不被侵染,也可降低带病种薯芽的萌发。紧急发病时喷施杀菌剂可降低侵染源早期扩散的可能性。发现病薯需马上剔除,深埋并覆土60cm以上抑制其出芽。

(3)挑选适宜灌溉时间,减少叶面潮湿的时间以降低二次侵染。

(4)播种抗性品种可帮助阻止病害流行。

 (5)发病前施用杀菌剂,可阻止植物组织中病原菌的萌发和渗透。

评论
0 人评论
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