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森林生态学
采茶机

茶业机械之一,用以采集茶蓬面上萌发出的幼嫩新梢。茶树在机采之前,必须用配套的修剪机进行修剪,形成良好的采摘面,发芽整齐,芽头粗壮。

中国采茶机的研究始于1957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①1957~1962年。主要探讨采摘器的工作原理,经比较试验认为往复切割的工作原理,性能可靠,采摘质量较好。②1963~1966年。从手动采摘器的试验到电动采茶机,研究设计了NIC型电动往复切割采茶机组。③1971~1983年。从电动过渡到机动往复切割式采茶机,从单人手提发展到双人抬式,从试验发展到生产实用阶段。

日本是最早使用采茶铗采茶的国家。1910年开始试用,1915年获得专利,到1920年已推广15万把采茶铗。1960年设计出第一台单人动力采茶机,正式投入商用。1970年前后发明了双人采茶机,随后自走和乘坐式采茶机又相继问世。日本仅用了15年左右的时间,到1976年基本上实现了采茶机械化,除少量高级玉露、碾茶仍保持手工采摘外,机采茶量达90%左右。1980年拥有各类采茶机10万余台,平均每8~10亩茶园一台。日本各种采茶机均运用切割原理,70年代中,三重大学提出了旋转折断式采茶机,但至今未能投入商用。苏联在1930年设计了第一台使用切割原理的采茶机,1953年转向折断原理的研究,到1965年才提出ЦCH-1·6型自走式采茶机,采摘器由折断原理和往复切割原理构成,一上一下,分别采摘上等和一般原料的鲜叶,前进速度0.34米/秒,功效2.25~3.0亩/时。由于它只能在10°以下的平地和缓坡茶园中使用,至今机采面积不到40%。到70年代又回到切割原理的研究,并从日本引进使用切割原理的采茶机。

往复型采摘器是由锯齿形上下刀片作相对往复运动(双动)或下刀固定、上刀作往复运动(单动)而切割茶芽,绝大多数为双动刀片。由于切割动作在同一平面(平形刀片)或同一弧形面(弧形刀片)上进行,又称为平面切割。它的切割面与修剪面平行,茶芽切割点的高度一致,基本上是一次切下,芽叶完整率为70%左右。

采茶机有大、中、小三种型号。大型的有乘坐式和自动式底盘悬挂的跨行采茶机,切割幅160厘米;中型有自走式和双人式,切割幅80~120厘米,日本主要使用双人采茶机,中国正在推广;小型的有中国和日本的单人采茶机,切割幅26~33厘米。

采茶机的动力有两种:机动和电动。机动采茶机用小汽油机(中小型采茶机)和柴油机(大型采茶机)作动力,缺点是重量大,振动、噪音大和热量高,但它机动灵活,适应性强,所以普遍采用。电动采茶机用蓄电池或发电机组作电源的微电机驱动,特点是机头(限于单人采茶机上用)重量轻,噪音低,振动小。电源有三种型式:发电机组、地置式蓄电池和背负蓄电池。前两种要配30~50米电缆,在茶行中拉线极不方便;地置式和背负电池一般只能采用价格低廉的铅电池,较重,使用时间短,需要充电设备等,因而限制了它的使用范围。各国可供生产上使用的采茶机有中国的4CSW-910型双人采茶机、JW-325型手提采茶机、日本的V-8型双人采茶机、T-501C型自走式采茶机、MCT-3型乘用型大型采茶机、苏联的ЦCH-1·6型采茶机。(舒南炳)

4CSW-910型双人采茶机